关注 金鼎学社 公众号,免费领取AI赚钱指南,添加客服微信:qiniu1001 备注:4545!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群居动物,那是什么导致一个人选择孤独或者一个小圈子里呢,下面三点是我的看法。
1.自卑
试想一下,今天老板指派你去谈判签约一个项目,你最后却搞砸了,你心里会怎么想?
不同的人当然会不同的反应,而自卑的人内心大致是这样:我就知道我不行、我真没用、以后还是要A去吧(公司另一个同事),他在这方面比较擅长…..,所以最后自卑的人大多会选择做透明人,这样会比较安全。
一件事成功了,自卑的人会倾向于外归因,没有做好会倾向内归因。我们常常会因为外貌、、出生、财富等原因生出自卑感,对于自卑的讨论已经有很多,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好了,虽然自卑会选择孤独的原因已经说完了,但我现在还想从另一角度来谈谈自卑这一话题。
大家发现没有,引起我们产生自卑的因素好像都是这些外在的可衡量的元素,你很少会看到有人因为自私、冷漠、小气等等这些性格上或内在人格特质自卑,所以自卑也好,自信也罢,取决于你对一件事情的认知方式,不在于事情本身。
与其总会去找自卑产生的原因、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不如去驯服它,下次当你出现自卑情绪的时候,调整你的认知方式,从“别人会怎么看我”,换成“我能有改进的空间吗”,主体从别人变成自己,着眼点从过去的变成未来的,这样才会让自己少一点“内耗”,多一点成长。
2.偏见
偏见真是无处不在。性别偏见、地域偏见、职业偏见、学科偏见等等不一而足,形成了很多鄙视链。像理工男、女司机这些就不说了,举一个其他常见的例子,城里人会说农村人的土,愚,乡巴佬这些词,明显高人一等的架势。对此我很喜欢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的一段话: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
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正如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是不同的生存本领和生存技能,所以当你去一个不熟悉的环境的时候,当然会显得不适应。
偏见像是管中窥豹,是很多矛盾的起源点,误会的产生地,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普通人的人际交往的圈子也越来越窄化。
更严重的是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也越来越算法化,这就容易造成我们只接触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事物,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社会的全貌,以为身边看到就是标准,所以我感觉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割裂,这对于社会合作可不友好。
社会以群体为载体,群体由个体所构成,想要社会良好的运转,我们每个个体需要走出圈外,多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圈子,看不同的书走不同的路,提倡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不是让我们画一个圈“各自为政”,而是一个更包容的社会。
3.内倾型人格
性格是人最稳定的标志之一,一个的性格成年后(除非遇到重大事故)几乎不可改变。但社会上显然对内倾型的人不太欢迎,所以很多内倾型的人总在很痛苦的强迫自己显得外向,然后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那些不迎合大众的内倾型的人,又总会落得不合群、孤僻的批评。
拜托,内向又不是自闭,它只是更喜欢安静,更喜欢独处。内外向各有优劣,不用分出高下。
我们习惯用内向、外向来评价一个的性格,这其实是很不准确的,在心理学里只把内外向以维度衡量,一个正常人不会完全外向或完全内向。这样简单的分类后就成了你心里的一个锚,别人做什么你都会固有的观念去看待,标签贴上了就很难揭下来。
一个题外话,那人为什么希望贴标签呢?
第一,效率高。我们不光给人分类,还给各种食物、知识分类,分类以后更易于我们生活;
第二,因为懒。分门别类后下次就不用再去思考,大脑会自动把标贴对号入座;
第三,害怕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我们急于给人或物贴标签是想尽快摆脱“我不确定他是什么人”、”我不确定这个事情会怎么发展“类似的状况,以求心安。
4.尾声
人人都有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的权利,这句话现在经常听到,可是现实生活不总让人如愿。
打着平等的旗号只为获利的心,一面喊着要生活要多元化,一面又用异样眼光看与自己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何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把苏轼的这句词送给你和自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04545.com/5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