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金鼎学社 公众号,免费领取赚钱项目,添加客服微信:qiniu1001 备注:领取项目!
埃里克森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依恋心理,这种依恋最初是对家人尤其是父母的依恋,现在转移到了偶像身上。班杜拉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模仿某些人的表现,只有被青少年内心认可的人才会被他们模仿,而这种模仿不是模仿外表而是模仿他们的言行,并且这种模仿是通过观察学习而来的。
皮亚杰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意识发展不完善的自然产物,同时更是思想与认识发展水平的一种产物。
有人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体对某些人的学习,不仅学习外貌而且还学习言谈举止,并且这种学习投入了个体的情感寄托。也有人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是通过行为表达对一些人的赞美、敬佩之情,只有被青少年从内心认可的人才会被他们表达喜爱,而这些人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很重要,青少年对他们的认可不是表面跟风随大流,而是对他们的行为或思想一种理性赞同。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从对父母的依赖向寻求独特自我的转变,同时也是在对个体以往接受的价值理念基础上的批判和发展,并赋予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少年一种情感上的安慰。
目前对于偶像崇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偶像崇拜的现象和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二是编制相关的问卷或量表;三是研究偶像崇拜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初中生年龄在十二到十五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偶像崇拜十分常见。尽管偶像崇拜的现象在中学阶段很普遍,但是崇拜的类型却有差异,就像影视歌星对于女生有很大吸引力一样,名人名家对于男生的吸引力也很大。
在有无偶像的人数方面,男生要比女生有偶像的人数少,而在选择类型方面,古代或当代杰出的人物更容易被男生当做偶像,而活跃在荧屏上的影视歌星则更容易被女生当做偶像。初中生的偶像崇拜水平也不完全一致,男生的偶像崇拜水平要明显更低。
自尊自尊的界定
自尊的概念最初是由James提出的,他主张个体的自尊是一个比例关系,即自尊=成功/抱负。Rosenberg认为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CooperSmith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易改变且维持时间很长。
Baumeister认为自尊是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针对个体某一方面做出的而是对于个体的整体所做的,并且也不是一种消极的评价,这种评价能促进个体行为发展。Wang和Ollendick认为,自尊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来自个体对自身的感知,并且带有一定的情绪倾向。国内学术界也给了自尊本土化的定义。
林崇德认为自尊可以被看着是一种参数标准来判断心理健康与否,并且它还是自我意识的成分,能对自己的态度进行评判。
张静指出:自尊包含自爱和自我效能两部分,是一种个体对自身的体验,这种体验不是行为的体验,也不是态度的体验,而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不是通过冥想感知到的而是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并且这种体验是正面的。
田录梅和李双提出:自尊是个体对自身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的获得方式是通过评价,并且评价的是评价个体是否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所以这种评价是情感方面的评价。
黄希庭教授和尹天子等人在研究中指出自尊是对个体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对个体本身的而不是对外界他人的,并且这种态度是对整体性的而不是对某一特定方面的,这种态度是并不是消极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自尊是一个人自己对自身的看法、态度、体验与评价。自尊水平的高低表现了一个人是否能对自己持有肯定的态度。
初中生的自尊发展,整体上显示出波动性。维格菲尔德认为:小学生自尊发展水平基本上处于稳定的状态,但初中生的自尊水平则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魏运华发现:孩子的自尊发展不是一直保持一个水平不变,而是会发生波动变化的,在10-12岁上升。在13-15岁则下降。
余相静发现:初中生的自尊水平虽然整体看来并不低,但是年龄越大可能越低。韩雪芬研究表明:初中生的自尊发展水平明显与年龄有关,初一的自尊水平明显最高。在性别方面,冯俊指出女生的整体自尊明显高于男生。
不论男女个体的整体自尊表现相当。潘颖秋认为:男女生的自尊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差别。布洛克和罗宾斯发现:从儿童早期到青春期女生自尊水平逐渐降低,男生表现则恰恰相反。
Barrera认为社会支持应包括支持源、支持行为和对支持的评价。Sarason表示社会支持是对个体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一方面来自于个体对内心渴望能拥有的外部帮助的感知,另一方面来自于个体对自己实际能得到多少外部帮助的感知。
Litwun和Landau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帮助,这种帮助是个体与他人日常交往中所需的彼此间的帮助,并且这种帮助不是一次性的。Maleck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不是自己做出的行为,而是来自于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能帮助个体更好地社会化。
社会支持包括主客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程度。叶胜泉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物质方面的支持,这种支持是个体与他人在社交活动中产生的,并且是个体从他人或者其他组织中获得的。
当个体遇到紧急困难时,社会支持是可以利用的并且能帮个体顺利渡过难关一种资源,同时社会支持也能代表人们之间的亲密联系。
社会支持是指一种联结,这种联结是建立在社会交往活动的基础上的,不仅是客观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它需要被个体主观认可,只有个体能动地确认了的联结才属于社会支持。本研究将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界定为:初中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冲突危机时,能从本人是社交系统中得到的支持性资源。
初中生社会支持影响因素有学者将我国青少年社会支持的来源分为正式支持系统(来自国家)与非正式支持系统(来自个人)两部分。
女生的支持利用度不如男生好;邱慧燕和戴斌荣研究表明:青少年社会支持虽然在年级方面没有明显不同,但在性别方面有区别,女生支持利用度得分明显更高。
高年级的客观支持明显更好,而低年级的支持利用度明显更好。有学者表明:学生的社会支持还受到家庭教育形式、家长受教育程度等的影响,民主型教育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方法。
存在着许多原因,都能对初中生的社会支持领悟程度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比如个体如果性格开放性好、情绪饱满则他们对社会也就有比较好的感知能力,同时当他们能感知到自身来自外界的支持后,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
初中生社会支持和他们的学业相关,当个体感受到来自外部的支持后,就会产生想要学习的心向,这种心向就是学习动机,
当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后,学习起来也就充满动力,即使是遇到难解决的问题,他们也不会就此放弃而是寻求解决方案,并不断尝试直至问题解决,从而使得成绩提高;
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的类型会影响初中生的学习状况,亲密型社会支持的学生学习情况最好;张婷和张大均将心理素质作为自变量,因变量是社交焦虑,而把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结果发现当个人的良好心理品质越高,就越容易体会到来自外部的支援,从而越不容易表现出社交焦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04545.com/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