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金鼎学社 公众号,免费领取赚钱项目,添加客服微信:qiniu1001 备注:领取项目!
地名故事(3则)
明清以降,作为山东四大名寺之一的五莲山护国万寿光明寺,即声名远播遍及佛界。
那么五莲山和山中的护国万寿光明寺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边还有一串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四川有一个叫庞明开的得道高僧,法号心空。他婉拒江南众多寺院要他做住持的挽留,遍游名山大川“舍而不住”,一到五莲山(原为九仙山五朵峰),见这里“出泉如龙湫,引松若凤鸣。”即惊呼曰:“缘在是矣!缘在是矣!”遂在此“结茆定居,继而,北走京师,请敇建寺。”至时,适逢万历皇帝的母亲李皇太后“患眼疾久治不愈。‘心空大师’乞求大悲水”,利用从五莲山中采集的中草药,为李皇太后治好了眼疾。因此,获宠于皇上。
万历皇帝听心空描述九仙山五朵峰像五朵莲花在雾海中横空出世,乃为五朵峰赐名五莲山。五莲山从此自成一山。万历不仅为寺院命名“护国万寿光明寺”(因为心空大师使其母重见光明啊),还亲拨内帋(皇室经费),派御马监太监张思忠前来督工,建造了颇具规模的“护国万寿光明寺”。此后,明皇室又两拨内帋,增益其旧制,使光明寺越发气势恢宏,富丽堂皇。
为了加强同皇室的联系,就近取得皇家的支持,心空大和尚还在北京东郊建了分寺,取名“怡庵”。
有明以来,光明寺即“通上”。到了清季,一代名君乾隆皇帝的御影也挂到了光明寺。传说,乾隆皇帝小时候体弱多病,须找一个和他同年同月生的寺院住持替他出家修行。且送御影为证。恰恰就找到了当时光明寺的当家和尚。此传说虽无文字记载,但乾隆御影挂在光明寺却是不争的事实。
两朝皇室都与光明寺有瓜葛,使光明寺的“皇家寺院”派头赫赫。不管是五莲山光明寺还是北京分寺(怡庵),均倍受僧俗大众特别是当地官员刮目相看。礼佛者众多,“遗金无数”。据说,来青州府履任的朝庭命官都要来此朝拜。进入山门,沿三十八级“浆塔子”拾级而上,来到伽蓝殿和大雄宝殿中心法场,立生敬畏之感,尽皆五体投地。
嵩山少林寺因有“十八棍僧救唐王”之举,名扬天下。五莲山光明寺如此“通上”,不能不说是佛界的一大奇迹。
还应提及的是,光明寺出于“普渡众生”的佛家理念,还曾支持过五莲山周围的党组织建设和穷人要求均贫富过好日子的“五莲山暴动”,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在全国的众多佛家丛林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天女散花潮河镇
五莲县的潮河镇老辈人都叫它“潮花集”。这里边还有一个神话故事,而且派生出了潮河镇西部村庄一连串与花有关的名字。
据传说,天上的仙女奉玉皇大帝的旨意,下界散花美化乡村。天女把花扬扬洒洒地散布了潮河镇西部的大片土地。因为潮河镇东临黄海,那时海水涨潮时,潮水一直漫延到潮河镇一带。这样,就把天女散的花全部潮湿了。潮河街又是一个大集,所以,人们就把潮河街叫成潮花集了。而且,西部一些村庄也被叫成了与花有关的名字。如今的下石河叫“花落川”、川里沿河的王家埠、刘家埠、梁家埠和于家埠分别被叫成了“王家湿花浦”、“刘家湿花浦”、“梁家湿花浦”和“于家湿花浦”。花落在山顶上的那个村叫“落花顶”,如今还叫“萝花顶”。
花落在崖头上的村庄叫“花崖”,如今也还叫“花崖”。花崖村的南边岭上还有一个地方叫“晒花台”。说是天女在这里的青石板上晾晒过被潮水浸湿了的鲜花。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仙女在这里的青石板上撒尿留下的两个“石脚印”和一条“小石沟”。
潮河镇的人家爱养花,也许就受了这个神话的熏陶吧。许多人家的庭院里、田垅旁,甚至墙头上都栽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把生话打扮得煞是美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魏家乡(曾经从潮河镇分出的一个乡)所以被评为“省级文明乡”,乡村美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崮寨原叫尼姑寨
现在名闻遐迩的“公字沟”李崮寨,原来不叫这个名字,而叫尼姑寨。
有史料记载,因为这里山清水秀又地处幽静,早在清朝,就有尼姑在这里结茆建庵,故起名“尼姑寨”。后来,一帮和尚也看好这个地方,纷纷前来筑寺礼佛,供奉香火。因和尚和尼姑崇尚的都是佛教,而且香火兴旺彼此彼此巾帼不让须眉。尼姑寨的名字叫得很响,也就继续延用此名。再后来,有一个姓李的道士也来此建庙修炼。尼姑寨佛、道两家两相辉映,尼姑寨名声日隆。信徒们捐献的物产也日渐丰盛,寺产、庙产亦越发宏阔。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五莲山光明寺的崛起,佛家盛事东移。这里的佛事竟日渐式微。道家反而一枝独秀。不仅名声雀起,而且道产一再扩大。这时,附近的一家大地主看了眼红。他一纸诉状把李道士告上了县衙。说道产侵边,占了他家的山场。
李道士被迫应诉却不慌不忙。他捎上干粮,和大地主对簿公堂。大堂之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弄得县大老爷难以断案。几次开庭又休庭。并派衙役观察双方事后的表情。大地主回家歇息去了,李道士却蹲在县衙门口就着凉水,吃糠饽饽(里边包的是栗子面)充讥。一连数日都是如此。衙役报告给县大老爷。并发表看法说:“想必是道士是被冤枉的。要不,他能如此受罪打这官司?”县官抹搭一下眼皮想想,衙役说得有些道理。道士没有冤情,会吃糠喝水、风餐露宿在这里坚持?!于是,再升堂时,判李道士胜诉,并当庭打了地主五十大板。
李道士由此巩固了道产,更扩大了名声。他不但扩建了庙宇,而且把这里改名叫“李固寨”。因这里四周环山,后人又在“固”字上加个“山”字,叫成了李崮寨。
现在李崮寨的村民,有不少是道士们的后人。他们养成了信念坚定、办事执着的脾性。认定的事即使吃尽千辛万苦也要务求其成!曾经成为“中共九大代表”又是“四届人大代表”的刘太臻早在“文革”前,翻山越岭外出学文化回来教村民识字,终于使李崮寨成了全国扫盲的先进典型。后来,这里曾出现过“无人商店”,代销店里有货没有售货员。村民自己取货主动付钱,从未出过差错。达观无欲、一心奉公的典型层出不穷,被人们赞誉为“公字沟”。这些,也许都是道家遗风。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版权请联系删
作者风采
徐敏宗,山东五莲人。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山东分会,高(2)级作家。参加工作后,不管是务农、教学、从事新闻报道,担任领导职务,还是离岗、退休之后,均坚持文学创作笔耕不辍。现已发表各类文艺作品计260万字,并多有作品在市以上获奖。 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本根》,长篇小说《好人巷》均获“日照市文艺奖。其新闻作品及部分文艺作品在市以上乃至全国多有获奖。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04545.com/4555.html